笔者在曾供职的企业管理过两年呼叫中心,有机会接触到和企业的客服部门打交道的各种媒体。在这些涉及服务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站等媒体中,网站乘着Web2.0的东风,影响力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企业监控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的重要数据来源。只要在Google或百度搜索“315”,会出现很多以“315”作为域名关键字的网站,我称之为泛“3.15”网站。它们的域名大多为“*315.com(net)”、“315*.com(net)”、“*315*.com(net)”等形式(*代表字符或数字),网站名大多为“某某315网”或“315某某网”。
在泛“3.15”网站中,虽然也有真正为消费者服务的、公益性质的服务平台网站,但绝大多数是打着为消费者维权旗号谋利的个人网站。众所周知,“315”在中国是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不能随便被注册和使用,但在互联网上以“315”吸引网民点击,获取投诉信息用来谋利的灰色运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经过笔者长期的观察,泛“3.15”网站的运营方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赢利内幕不外乎以下几种主式。
第一式:流量和信息变现
通过做大网站流量,增加网站广告条的访问量和点击率获取收益是个人网站获利的常用手段,但对于绝大多数网站来讲,这部分收益很难支撑网站的运行成本。所以,泛“3.15”网站除了在内容上面下功夫以外(例如大量转贴其它网站的用户投诉信息,通过网站编辑的“马甲”煽动投诉用户情绪吸引点击率等),还得想其它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出售用户的投诉信息。这个信息又分为两部分,一是用户的个人资料,二是用户投诉的产品信息。因为这些网站本身并不规范,对于用户资料也没有严格的保密协议制度约束,所以将用户资料收集汇总后出售的情况并不少见。
对于用户投诉的产品信息,目标客户之一是产品厂商,之二是记者或网络写手。厂商在处理投诉时,大多会在服务标准的底线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所以将用户投诉信息出售给产品厂商是首选。如果厂商拒绝购买信息,即使用户投诉已得到很好处理,网站一般会采取首页置顶、加红字等方式突出之,逼厂商下次就范。当然,泛“3.15”网站对于投诉信息的处理,还有一招就是为记者或网络写手提供信息用来赚取稿费提成,本来很普通的投诉信息,经过文字工作者的加工,往往会惊天地泣鬼神。例如,2006年的海南西瓜打红药水事件,本来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经过记者的炒作,搞得海南瓜农苦不堪言。
第二式:信息增值业务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3.15”网站,域名的注册地是“南京”,服务器托管在上海,该网站除了本站的用户投诉信息外,还聘了专业编辑从其它网站上转贴相关信息用来评点。从评点的内容看,评点人对产品和三包知识了解一般,主要从法律角度对投诉升级后无法协商解决的司法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通过该网站论坛上面的案例分析,我发现它的背景是某律师事务所,主要业务来自于向消费者提供有偿法律咨询或代打官司。所以,该网站也主要是对高端产品(住房、汽车、高档电器等)感兴趣,用户的许多投诉本来可以寻求厂商、工商、消协等解决的,但评点人较明显的导向使投诉升级到诉讼,主要观点是不能放过“